中国医保发展简史
与新中国同生的医疗保障:
1949年9月29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提出在我国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1952年6月27日
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标志着公费医疗制度的建立。
1955年5月1日
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挂牌,以农村居民为对象,互助共济,由农村集体生产组织和个人共同出资,开启了中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之路。
小结
在计划经济时代,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看上去很美的免费医疗已成明日黄花。
看上去很美的“免费”医疗
一、先喜后忧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
理想很丰满:
1、个人不缴费,看病基本不花钱
2、有病能治,无病能防
3、国家和单位承担,大包大揽
现实很骨感:
1、一人保障,全家看病
2、小病大养,无病取药
3、不堪重负,最终崩溃
医疗费用增长越来越快,职工缺乏节约意识,严重浪费。
医疗费用报销越来越难,据地方摸底,20世纪80年代,仅上海纺织行业拖欠职工医疗费用达上亿元。
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分散在各企业自行管理的医保社会化程度低,管理成本高;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甩掉企业办医疗的包袱。
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大量非国有单位的劳动者没有医疗保障;效益好和效益差的企业职工医疗待遇苦乐不均,引发了社会矛盾。
结果:
20世纪80年代,劳保、公费医疗制度名存实亡。
结论:
过度福利化的制度在我国是不可持续的,免费医疗走不通。
二、被夸大的农村合作医疗
筹资普遍不足,在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条件下,钱就是最大的问题。贫穷的社队筹资困难,有不少大队的筹资标准仅为每年1元钱,甚至是1个鸡蛋。
免费项目过多,有的地方规定“社员除缴纳5分钱挂号费外,其他费用由合作医疗负担”,还有的规定“本公社治不了的病人转到外地的一切费用由公社负担”,导致很多地方合作医疗“春建秋散”。
医疗水平有限,赤脚医生大多只能应付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小病,对于慢性病和大病基本上无能为力。
赤脚医生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
结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加之没有稳定持续的筹资来源,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合作医疗渐趋停办。
与改革并进的基本医疗保险,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为继,中国医保到了不得不变通的时候。
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方向选择。
改革的先行者——两江试点
1994年 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开展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俗称“两江试点”)。
试点结论:坚持从国情出发,保障水平和方式必须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走社会医疗保险的道路。
镇江:“通道式”即个人账户用完后直接进入统筹基金报销
九江:“板块式”即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块管理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这就是医保史上著名的44号文件,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社会医疗保险新阶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诞生
传统合作医疗解体后,农村居民再次遭遇看病没有保障的境地。“大病拖,小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成了一些城乡百姓的真实写照。
2003年1月1日,《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标志着数亿农民无医保的历史从制度上宣告结束。
新农合与旧农合的区别:新农合实行政府补助与家庭缴费相结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医疗,而是一项真正的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后一块空白——城镇非就业居民看病也有了制度保障,并于2009年全面推开。
至此,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健全,实现了制度全覆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是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医保制度的新纪元
截至2018年,全民医保进入了开挂模式:
1、全民参保基本实现,参保人数达13亿以上,参保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
2、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异地患者就医不用垫付,不用跑腿;
3、10.7亿人人手一张社保卡,“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4、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启动地区、参保人员覆盖、待遇兑现三个“100%”;
5、参保人员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建立门诊统筹,职工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0%,城乡居民达70%;
6、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分别超过15万家和25万家,就医购药选择更多、更方便。参保人用脚投票,推动医疗服务竞争格局;
7、智能监管、协议管理、支付方式改革、药品谈判……多管齐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8、长期照护保险启动试点,让失能人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9、所有省份均落实了贫困人口参保补助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的政策报销水平已超80%,有效防范了因病致贫风险。
2016年11月17日 中国政府被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我国医保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全面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018年 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
2020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首批出台的重大改革方案之一,是对新时代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顶层设计。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相关附件: